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

从环保人觉醒到执政硬任务

点击次数:2018-12-18 09:17:19【打印】【关闭】

[在最近的十年中,类似的雪宝顶对话无时无刻不在中国的每一个角落进行着。这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人们环保意识觉醒的最显著标志,进而推动的是整个中国生态环境的巨大改变

[在最近的十年中,类似的雪宝顶对话无时无刻不在中国的每一个角落进行着。这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人们环保意识觉醒的最显著标志,进而推动的是整个中国生态环境的巨大改变]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与2013年相比,2017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10平均浓度下降22.7%,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PM2.5平均浓度分别下降39.6%、34.3%、27.7%。]
2010年7月的一天,在四川岷山主峰雪宝顶脚下,第一财经记者亲历了一场对话。
这是一次世界最高海拔的有关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的对话——从海拔5588米的雪山之巅,到海拔4200米的雪宝顶大本营,5名登山者与国内外13所高校的23名大学生,通过对讲机共同探讨环保之策。
在最近的十年中,类似的雪宝顶对话无时无刻不在中国的每一个角落进行着。这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人们环保意识觉醒的最显著标志,进而推动的是整个中国生态环境的巨大改变。
环保人觉醒
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低,虽然环境污染并不重,但生态已遭受到严重破坏。上世纪80年代后半期开始,由于不重视污染控制,城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日趋严重。
1972年,中国派团参加了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之后的几年,第一批“环保人”开始觉醒,意识到了中国环境污染的严峻性。
国家统计局今年9月发布的改革开放4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也承认,“20世纪70年代,我国的环境保护理念从无到有,环境保护工作开始逐步开展。”
1973年,国务院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审议通过了环境保护工作方针和我国第一个环境保护文件——《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成为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第一个里程碑。
1978年,新中国第一次在宪法中对环境保护作出“国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规定,为我国环境法制建设和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上大学时,中国只有《宪法》《刑法》《婚姻法》等不到十部法律,但却有《环境保护法(试行)》。”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研究会会长、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吕忠梅说。
建设“美丽中国”
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环保事业,并非一帆风顺。
在2011年的一次会议上,时任国家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潘岳就曾明确表示:“严峻的挑战源自巨大的现实压力。”
潘岳说,我国以工业为主轴的经济总量增长势头将持续强劲,产能释放将依旧明显,污染物产生量更会增加,减排在消化增量的同时还要削减存量,空间变小,难度却大大增加。
2002年下半年开始,中国经济经爆发了近十年的又一轮高增长。这一轮高增长明显不同于前两轮,是由消费升级拉动产业升级,以房地产和汽车产业为主导,拉动了钢铁、水泥、电力等重化工产业大发展。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教授曹明德说,进入这一阶段,一方面,环境污染的严峻态势引起了全国人民甚至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另一方面,中央对环境保护问题给予前所未有的重视,“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均在这一时期应运而生,法律也作了或正在作相应的修改或制定。
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建设“美丽中国”成为全国人民奋斗的新目标。
“十三五”至今,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等重点任务逐一推进。
执政的硬任务
梳理改革开放40年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政府执政理念的变化,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其中一个重大的变化就是淡化了GDP考核,环保变为各级党委、政府执政的“硬任务”,而不仅仅是一项工作要求。
“一系列重大的政策要求和制度建设,使得今后所有的经济决策都得全面核算资源环境成本,今后,领导干部在算政绩账的时候,必须要算环境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韩俊表示。
环保问题由生态环境部一家管变成了多管齐下,并形成了遏止污染、严厉打击环境违法犯罪的高压态势。
2015年7月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关于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试点方案》《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等重要文件。
“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提出,是针对现实环境问题严峻的局面而提出的重要政策,属于顶层设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常纪文对第一财经记者说。
2017年5月26日,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就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进行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生态环境保护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在领导干部。要落实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认真贯彻依法依规、客观公正、科学认定、权责一致、终身追究的原则,明确各级领导干部责任追究情形。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负有责任的领导干部,必须严肃追责。
自2015年底启动河北环境保护督察试点以来,中央环保督察组用两年时间分四批完成对31个省(区、市)的督察全覆盖,共受理群众举报13.5万件,问责共计超过1.8万人,引起社会强烈关注和百姓点赞。
本月刚刚结束的第二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查处了一批敷衍整改、表面整改、假装整改和“一刀切”等整改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共约谈1804人,问责2177人。
中国正在变得更美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与2013年相比,2017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10平均浓度下降22.7%,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PM2.5平均浓度分别下降39.6%、34.3%、27.7%。
“十八大”以来,我国累计治理沙化土地1.5亿亩,完成造林5.08亿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1.66%,成为同期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相比2012年,2017年全国地表水好于三类水质所占比例提高了6.3个百分点,劣五类水体比例下降4.1个百分点。
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中国正在变得更美。如今,不论是在各部委高层,还是省、市、县、乡,这些新环保理念已经变成了切实的行动。越来越多的政府官员、企业家认识到,“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需要正确处理好环境保护在经济发展中的定位,增强“绿色定力”。 

浏览相关内容: